十载风雨路 · 匠心铸精品

量身定制 追求完美

六度分隔理论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

 发布日期:2011-08-05 12:00:00 浏览:10460次

  六度分隔理论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
  六度分隔理论是由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、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·米尔格拉姆(Stanley Milgram)于1967年提出的。维基百科将其称为小世界现象(或小世界效应)斯坦利·米尔格拉姆曾做过一个“连锁信”实验,尝试证明平均只需六个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,实验假设传递链条中所有的实验者都具有有效的传递能力。通过实验,斯坦利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。该理论认为,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,也就是说,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所有的人。斯坦利在实验中还发现了“漏斗效应”,即大部分的传递都是由那些极少数的明星人物完成的,在一个飞行员实验中,他发现三分之二的成功的传递是由同一些“明星”来完成的。
  维基百科列举了这一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和体现,特别是保险及传销业的从业人员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,《读者文摘》就已利用这一理论,鼓励订户向公司推荐其他潜在订户。在香港,一般保险经纪在完成交易之后,都会要求客户提供一份至少五人的新名单。六度分隔理论提出后,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,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力。1990年,戏剧《六度分隔》上演。1993年,基于这部戏剧的同名电影《六度分隔》上映。影片主角的台词包括“我们之间,只需要6个人连”、“不管是美国总统还是咸尼斯的船夫,只要找到正确的6个人,我们就能联系起来”、“我们之间联系如此紧密,这让我感到十分安慰”等等。微软的两个研究人员在过滤2006年某个单一月份的MSN简讯时,利用1.8亿名使用者的300亿条讯息进行比对,结果发现任何使用者只要透过平均6.6人就可以和全数据库的1800亿组配对产生关联,高达87%的使用者在7次以内可以产生关联。
  在web2.0时代,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,建立紧密的联系。每一个web2.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(SNS,Social Net-work Service)的站点。
  与六度分隔理论相类似的还有一个理论叫做“150法则”。它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罗宾‘丹伯(Robin Dunbar)提出的:“一个人不可能与超过150个人维持持续稳定的社会关系,社会交流的必需礼仪使我们友谊的范围限制在150人以内。如果群体变得太大,就会分出新的群体。”“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。”因此,“150”又被称为“丹伯数字”。他认为这和人脑的进化程度有关,在灵长类动物中人的大脑最大,可以有最大的社会关系处理能力;但如果社会圈子的数量增加,人脑的智力负担显然要呈现级数变化。在丹伯提出的一个模型方程中,考虑了动物本身的大脑新皮质相对脑的比率,可以得到某种动物所拥有的活动群体的最大值。针对现代人,这个数值比率为147.8,大约为150。
  这个法则在实践中也有体现。从欧洲发源的“赫特兄弟会”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,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有趣的是,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: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时,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,再各自发展。在军队建制等管理中也时常出现150这一数字的影子。150成为公认的“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”。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中,可以有100个组群,每个MSN组群可以对应门o个联系人。

——佳速网络技术团队为您服务!

       佳速网络 )网站建设首选品牌!转载请注明来路。

相关新闻

CopyRight 2004-2018 JSOON NETWORK ,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 成为国内更有价值的网络营销服务商-佳速网络   服务热线:021-58361813   沪ICP备09051443号-4   网站地图
上海佳速公司提供抖音代运营、网站建设制作、微信小程序开发服务

021-58361813